昨日(18日),第22批限制进口类废物名单公布,作为唯一一家废塑料申请核准进口的企业——无锡星环塑业有限企业申请的203吨PET的废碎料及下脚料,不包括废PET饮料瓶(砖)通过核准。小易比较发现,截至目前,22批限制进口类名单中,除去4次(批)核准量为零的情况外,此次203吨的废塑料核准量排行倒数第一,创废塑料进口核准量新低。
究其原因——“禁废令”功不可没。
如果说2017年为再生行业政策元年的话,2018年则是政策实行的严打之年。随着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号角越吹越响,环保督察的推进,再生行业的2018年颇不宁静。
进口量不断下降、原料减少,致使货源紧张、开工率不足。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将目标瞄准了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出口洋垃圾、投资建厂生产加工再生塑料,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将本国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美梦终归没能持久,短短几个月便开始破裂了。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限制、禁止洋垃圾入境。
马来西亚政府9月26日宣布“调整塑料废物进口批准许可证(AP),并对进口废塑料每吨征税15令吉。”仅仅过去20天,10月16日,据马来西亚媒体报道,为避免成为洋垃圾的“垃圾桶”,马来西亚能源科艺及环境部长杨美盈宣布,将全面禁止进口不能再循环的固体废料,尤其是废弃的塑料,以降低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她指出,目前所有塑料垃圾的进口已经被冻结,而政府也冻结发出营运再循环工厂的执照,直到“联合部长委员会”针对废弃的塑料作出最终决定。同时她还强调,马来西亚政府将确保所有不能再循环的塑料,以及抵触环境素质法令的塑料全面被禁止。
不做发达国家的“垃圾桶”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环保人士的共识。但是,废塑料的加工和生产利用还得继续,政府整治与从业企业生存的长期拉锯也会依然存在。
此次,第22批限制进口类废物名单中,废塑料进口量的下降已成定局,接下来这种趋势还将延续。 |